全国教育大会解读: 如何把握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

2021-04-21
      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近期刊发曾天山、石中英、马陆亭三位专家的文章,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等主题谈了学习体会。

        “九个坚持”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研究员 曾天山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衰。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全方位部署,就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集中阐述了“九个坚持”,从根本上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等重大问题,提升了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九个坚持”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又体现了中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教育基本原则,又借鉴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继承了我国教育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这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教育的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的思想指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九个坚持”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


       在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发展民族、科学、大众的教育,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邓小平同志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开创性地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三个面向”战略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提高教师待遇。
  江泽民同志强调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胡锦涛同志在新世纪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必须”:一是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四是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五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九个坚持”是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理论认识。
       “九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关于教育的新成果
       认识来自实践,理论来自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理论指导而又勇于理论创新的政党。我国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正在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正是不断的理论创新,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从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我们还需要继续创新理论,实现从教育弱国向教育强国新的历史性转变。唯有理论创新,才能增强理论自信。“九个坚持”从根本上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构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明确党是领导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就是要明确社会主义教育的首要问题。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崇德的传统,突出了教育的主责主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就是要强调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它隐含了教育先行的思想,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以适度超前的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支撑国家现代化,不断使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的要求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契合、与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体现中国特色。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努力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初心和使命。它体现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其核心要义是落实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让13亿多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多样的教育需要。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就是要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解放和激发内在活力,增强教育发展动力,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我们要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就是要落实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体现兴国必先强师理念,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大幅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做好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九个坚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体系建设的思想指引
      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科学的理论体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谁来做”等问题,是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实践论的有机统一。
  以“九个坚持”为标志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大论述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宝库,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的思想指引,为新时代教育理论建设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有助于增强理论自信,提高问题意识,深入探索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知识生产,促进理论创新,推动理论成果向政策、规划、制度、方案、教材、舆论转化,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九个坚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
      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新思想指引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以世界发展大局的视野,高瞻远瞩提出的“九个坚持”,论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指引着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发展的前进方向,是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对标“九个坚持”,提高看齐意识,把不符合这个思想的想法和做法坚决纠正过来,坚定不移地服务国家战略,顺应人民要求,遵循教育客观规律,面对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提出新思路、破解新矛盾,不断促进教育实践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模式创新,不断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九个坚持”重要思想弥足珍贵,成果来之不易,提炼了宝贵经验,凝聚了全党智慧,显示了中国的智力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还要研究教育。
  作为国家教育重要智库,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我们更要认真学懂弄通党中央提出的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牢牢把握、充分发挥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之伟力。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在全面上下功夫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石中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首次将党的教育方针中有关全面发展的内涵从原来的“德智体美”四个领域扩展为“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赋予党的教育方针以时代的新内容、新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首先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有关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表述中最突出的就是将长期以来坚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发展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发展可谓一字千钧,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其次要做好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宣传解释工作。党的教育方针是一个时期内党有关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性指导方针和纲领性政策表述,规定了一个时期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及其发展的根本性质、价值取向和教育目的,具有方向上的引领性、行政效力上的权威性和实践工作上的针对性。加强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宣传解释工作,深入阐释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和要求,是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的重要社会条件。党的教育方针宣传解释工作的对象,除了各级党和政府的干部之外,还应当包括大中小学幼儿园的校长、园长以及广大的教师。如果他们对于党的教育方针的认识理解只停留在一般的、抽象的、口号式的水平上,那么党的教育方针凝练得再好,也最终很难得到切实的执行和维护。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注意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情况,体现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不能够一刀切。比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中有关培养什么人问题的总回答,规定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目的方向。但是,“德智体美劳”在不同的学段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中,有什么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又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和环境?“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不同的学段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中,又该作何理解,如何才能体现出教育目的的阶段性和方向性相统一?以往有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普遍存在不到位的情况,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党的教育方针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一般性、抽象性或口号式的水平上,对于党的教育方针如何具体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并且贯穿学校教育各方面缺少具体的认识,对于哪些教育行为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也不是很清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事情,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带头学习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创造条件。社会企事业单位也要履行社会责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丰富的资源。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家长宣传解释党的方针,最终在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还要加强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研究工作。党的教育方针的制定和阐释是非常重大的理论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甚至会碰到一些困惑或争论。因此,无论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制定过程中,还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宣传解释的环节,或者是在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的环节,加强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研究阐释都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与要求,有助于切实发挥党的教育方针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及时澄清和纠正一切与党的教育方针不相符合的观念和行为。总之,加强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研究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也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应该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致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
      时代新人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部
      主任 马陆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努力方向。”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迈入普及化时代,未来将有更多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这既是量的跨越,也是质的飞跃,高等教育的水平将总体决定这代人的成就水准。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这代高教人的时代重任。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代大学生适逢其时,人生的黄金时期同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将全过程参与完成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既是人生之大幸,也不能关键时期掉链子。因此,高等教育需要站在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育人的根本问题来抓,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培养什么人?就是要牢记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注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教育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怎样培养人?需要坚持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这涉及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也涉及我们的“双一流”建设、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相关内容,还涉及高校的分类发展、制度建设等办学模式和综合改革议题。

      为谁培养人?“四个服务”讲得非常清楚,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代大学生需要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或首要功能,是大学在产生之初的唯一职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国家发展的紧迫需要,是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心理期盼、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共同思考的主题,需要完整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优质的教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教书育人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的基础工作。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时期,第四次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科技发展前景将远超人类当前的认知,人工智能等重大技术创新将重构社会产业业态,经济增长模式由传统要素和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思想新技术新事物层出不穷,人流物流信息流流动性加剧,数字经济发展壮大加速,信息网络时代的一代新人已经形成。

  应对时代变迁,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更加重要,模式改革和结构调整越发紧迫。需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发展以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形成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为多样、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教育体系和机制。在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强化实践环节,以知促行、学以致用,着力培养创新创造等关键能力。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其基本能力要素由“知识、技能、思维力”构成。知识通过传授记忆、技能通过实训练习、思维通过训练开发获得,它们彼此遵循的教育规律不同。我们不能用一种教育规律代替一切,我们的教育模式必须摆脱单纯的知识点学习,进一步加强技能和思维训练,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的内外部规律,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系机制,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的育人格局。


分享